微软AI并购的背后真实目的
作者:编辑部
2024-04-18
摘要:一个更大改变正在缓慢发生,随AI领域的深入拓展和据点的多元化,五大科技巨头所依赖的(人力资本)基础,正在发生变化。

3月,微软(Microsoft宣布网罗两位AI大将——苏莱曼(Mustafa Suleyman)将领导名为“微软AI”的新事业群,负责旗下AI助手Copilot,和其他面对消费者的产品;另一位西蒙尼安(Karen Simonyan)将担任此事业群的首席科学家。

他们两位是备受瞩目的美国AI新创Inflection的创办人,该公司70位员工中的大多数,也将一起加入微软。

顶尖AI人才稀少,却极关键

“人才收购”(acquihires)是微软CEO纳德拉(Satya Nadella)精心打造的最新企业策略。科技公司经常借并购,来挖走一整个优秀团队。也就是说,发动并购,其实只是为了要获得收购对象的人才。

纳德拉的独特之处,在于并购后不强势主导和管理,而是让原班人马继续运作。这是微软以130亿美元投资OpenAI以及最近与法国AI新创Mistral合作之后,又一场大型的招兵买马。

投资人对AI的狂热,让微软再度以3万亿美元,成为全球市值冠军,超过了伦敦富时一百(FTSE 100)指数中所有公司的总和,也让主要竞争对手Google望尘莫及。

在开发AI基础模型的领先公司,如OpenAI、DeepMind和Anthropic里,基层工程师也能拿到七位数美元的薪水。他们在登录LinkedIn后,往往会收到海量的工作邀约,更资深的工程师年薪甚至高达1千万美元。

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正在开打。多伦多创投Radical Ventures在全球投资了约五十家AI新创,其执行合伙人雅各布斯(Jordan Jacobs)说,“能够建立AI基础模型,并让它们发挥最大效能的人才,位处金字塔顶端。能有效率的做到这件事的人非常稀少,而有些组织愿意为此付出大把钞票。”

巨头结盟AI新创引来监管调查

这也意味,AI经济将可能由集资金、人才和云端基础设施于一身的美国科技巨头主导,他们有能力训练如OpenAI的GPT-4、Google的Gemini夺最先进的大型语言模型。

微软、Google、Nvidia和亚马逊 (Amazon)一直是AI新创公司最积极的投资人,他们经常用提供算力和先进芯片的方式,换取股权投资。然而,这种科技巨头加上AI新创,两者的结盟已引起监管机构注意。

今年1月,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(FTC)对五家科技公司发起了调查。FTC主席可汗(Lina Khan)说:“我们的调查将揭露,这些领导企业主导追求的投资和合作伙伴关系,是否可能扭曲创新,或破坏了公平竞争。”

FTC前顾问、AI Now研究所执行主任卡克(Amba Kak)表示,重点是如何打破抑制竞争的市场结构,“这个问题不在于谁拥有最好的AI模型,而是谁会拥有最好的基础设施和平台,还有谁能更容易接触到消费者。”

某些创投家可能会感到失望,因为他们无法像过去一样,通过交易新创的股份来出场获利。但尽管如此,仍有许多人乐意掏钱,赞助正在探索AI潜能的新创。当大型AI公司集中心力在构建基础模型时,其他新创公司则能深入不同行业,服务日常的特定需求。

雅各布斯说:“在未来十年,所有既存的软件都将被取代,我们正处于一个软件汰换大周期的起点。”

这种级别的人才非常抢手。Radical Ventures有个内部专责团队,负责在全球网罗AI专家,并纳入其投资的公司。包括加拿大、新加坡、沙乌地阿拉伯等地,也一直在瞄准欧洲潜力的AI新创,并试图吸引它们搬家。

五巨头的人力资本正面临挑战

亚马逊、Apple、Google、Meta和微软等五大科技巨头,似乎最有可能吸引到顶尖人才。不过,这并非绝对,因为纳德拉的方式也有其局限。

例如人才研究公司Zeki追踪全球90多个国家、高达14万名顶尖AI科学家和工程师,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美国之外工作。

包括阿联酋、沙特、几个北欧国家、和韩国,已是AI人才的进口国。有些人才对医疗、银行、制造业,或加入新创更有兴趣。制造业的领导企业,如德国西门子(Siemens)、韩国三星(Samsung)和荷兰艾司摩尔(ASML),也是AI工程师的大雇主。

资料库显示,以顶尖AI人才来说,一万家小型公司雇用的人数总和超过了五大公司加总。该公司的联合创办人赫德(Tom Hurd)说:“一个更大改变正在缓慢发生,随AI领域的深入拓展和据点的多元化,五大科技巨头所依赖的(人力资本)基础,正在发生变化。”

加入微软的苏莱曼,在共同创立了两家AI新创之后,才跳槽到大型科技公司。但他认为,只要小公司能够“超速发展,富有创新精神,发明出大公司从未想过的东西,”机会依旧很多。

因为不论是新创或是大公司,竞争都相当激烈。新创里的每个人都在尽情发挥创造力;而在大科技公司里也是如此。苏莱曼说,“在科技业工作,现在正是竞争最激烈的时代。”


热门文章